1540 多年前,南朝诗人江淹在他的《江文通集·自序》中用“碧水丹山”4 个字赞美武夷山。这也是 1540 多年前第一次用文字记载来赞美武夷山。
江淹,字文通,是济阳考城(相当于今河南兰考)人,父亲江康之曾任南沙令(相当于今江苏省常熟市市长),颇具文名,故而江淹年少即饱读诗书。不幸江淹在 13 岁遭遇丧父之痛,家道中落, 只好靠竹简上山砍柴养母。后来,建平王刘景素久闻江淹才名,召其为幕僚,任镇军参军、领南东海郡丞,时年 20 岁。由于官场险恶,30 岁时江淹被从富庶的江苏镇江贬为建安吴兴令(相当于今福建省浦城县县长)。因为浦城与风光秀丽的武夷山为邻,江淹在政治失意之际,游遍了浦城山水,继而畅游武夷山。他在《江文通集·自序》中袒露胸襟:为建安吴兴令。地在东南峤外,闽越之旧境也。爰有碧水丹山、珍木灵草,皆淹平生所至爱,不觉行路之远矣……江淹入山忘归,留宿孤山,夜梦郭璞、张景阳相赠彩笔与锦,嗣后文思如涌……
这就有了江淹“梦笔生花”的传说和这一成语的产生,浦城的孤山因此更名为“梦笔山”。也从此,碧水丹山成为了武夷山的代称。因为江淹开初仕途不顺,谪贬到闽北浦城,却借助李白的“生花之笔”,写下了著名辞赋《恨赋》《别赋》《赤虹赋》《青苔赋》《待罪江南思归赋》,诗作《渡泉峤出诸山之顶》《迁阳亭》《游黄蘗山》, 词作《构象台》《访道经》《镜论语》《悦曲池》《爱远山》,还有《邑中草木颂》等。
477 年,江淹在浦城县 3 年任期满,回到京都建康(今南京)。
479 年,西汉丞相萧何 24 世孙萧道成登基,成为南齐的开国皇帝齐高帝。齐高帝重视江淹的人品和文采,江淹很快平步青云,历任中书侍郎、尚书左丞、御史中丞等要职。偏偏这时江淹看清了朝野上下的相互倾轧、尔虞我诈,他毅然决然搁笔,不再创作。对此, 局外人不了解江淹,还以为江淹的生花“妙笔”没有了。《南史·江淹传》这样误解江淹:淹少以文章显 , 晚节才思微退。尝宿于冶亭 , 梦一丈夫自称郭璞 , 谓淹曰:“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, 可以见还。”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。尔后为诗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这就有了关于江淹的一个成语“江郎才尽”。
505 年,江淹病逝,享年 62 岁。从此“梦笔生花”“碧水丹山““江郎才尽”就此永载史册。江淹此生足矣。同时江淹成为历史上赞美武夷山的第一人,其后,历朝历代多少文人雅士,写下多少赞美武夷山的佳构名篇!且让我们择要如下:
从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写的《武夷山》一诗被选入《全唐诗》:“只得流霞酒一杯,空中箫鼓几时回。武夷洞里生毛竹,老尽曾孙更不来。”
第一句“只得流霞酒一杯”,流霞,原意为流动的彩霞,这里指众乡亲喝的一杯仙酒。
第二句“空中箫鼓几时回”,最通俗易懂:今天大家听到的空中箫鼓声,不知道今后何时能再听到。
第三句“武夷洞里生毛竹”,说的是武夷君被当地少年怠慢, 很生气,居然在居住的武夷洞以有毒的毛竹做机关,刺中的来访者会染病,因此人迹罕至。
第四句“老尽曾孙更不来”,说的是玉皇太姥、魏真人、武夷君 3 个神仙,农历八月十五日会出现在空中,称呼村里人是其曾孙。可那些被称为曾孙的乡亲纷纷老去,再没回来。
由于李商隐在 4 句诗中隐含了 3 个典故,读起来佶曲聱牙、不知所云,应算写出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”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”等名句的李商隐的一个败笔。
两宋时期歌颂武夷山的经典之作更多。先说北宋第一词人柳永。柳永,字景庄,祖籍崇安县五夫里白水村(今武夷山市上梅乡路边村), 父亲柳宜,北宋初期任雷泽县令、全州通判、国子博士,很早去世。柳永原名柳三变,大哥柳三复,二哥柳三接。柳三变曾在《鹤冲天·黄 金榜上》一词的最后写道:“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。”宋仁宗 赵祯看了不悦,因此柳三变虽然考中科举,却被宋仁宗一句“且去 填词”,取消了进士资格。所以他倚酒三分醉,干脆就把自己戏称为“奉旨填词柳三变”。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,后来不得不改名柳永。所以在武夷山的碑墙上,出于对柳永的爱戴,武夷山人尊称柳永为 “ 华夏第一词人”,并镌刻下柳永年轻时创作于家乡的《巫山一段云》(5 首)。其一为:“六六真游洞,三三物外天。九班麟稳破非烟, 何处按云轩?
昨夜麻姑陪宴,又话蓬莱清浅。几回山脚弄云涛,仿佛见金鳌。” 全词突出刻画了武夷山的奇绝美景与诡谲神秘的传说。
北宋大文豪苏轼则对武夷岩茶情有独钟,他的《叶嘉传》用拟人化手法赞美武夷岩茶:叶嘉,闽人也。其先处上谷。曾祖茂先, 养高不仕,好游名山,至武夷,悦之,遂家焉。尝曰:“吾植功种德, 不为时采,然遗香后世,吾子孙必盛于中土,当饮其惠矣。”
南宋,爱国主义诗人陆游,晚年曾领武夷冲佑观主持一职,后朝廷又委以中奉大夫提举武夷冲佑观。陆游初游武夷山就写下《幔亭夜雨》(亦作《黄亭夜雨》),此诗由福建省文史馆原馆员、福州画院原副院长潘主兰题写、镌刻在武夷山石碑上:“未到名山梦已新 , 千峰拔地玉嶙峋。幔亭一夜风吹雨 , 似与游人洗俗尘。”全诗写得颇具大家风范,意境高远,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,也表达了读者的共同心态。
南宋另一位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,任过江西安抚使、福建安抚使, 还曾三任武夷冲佑观主持,写下许多歌颂、赞美武夷山水的诗词力作。《咏武夷》(10 首)中的 2 首如今也镌刻在武夷山的石碑上:“山上风吹笙鹤声,山前人望翠云屏。蓬莱枉觅瑶池路,不道人间有幔亭。”
“山中有客帝王师,日日吟诗坐钓矶。费尽烟霞供不足,几时西伯载将归?”
第二首是辛弃疾赠给他老师辈的武夷山好友朱熹的。字面上似乎把朱熹晚年遭贬、被黑、退隐闽北大山的生活写得舒适惬意,实际上则是希望朝廷能够像周文王倚重 80 岁高龄的姜子牙拜相一样, 派来帏车将朱熹载回京师,委以重任。
至于 71 岁离世的朱熹,在武夷山生活了整整 50 年(讲学 40 年), 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,如《观书有感》2 题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 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 “昨夜江边春水生,艨艟巨舰一毛轻。向来枉费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”
而收入童蒙读物《千家诗》中的《春日》,寓哲理于形象,突显了朱熹的学识渊博:“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
水帘洞
明代也是大家名篇纷呈。大画家沈周的《题武夷图》,哲学家王守仁的《游武夷》,怪才徐渭的《一线天道中》,官至礼部尚书、福建福清人叶向高的《雨中游武夷二题》,清兵入福州之日、自缢殉节的闽剧创始人曹学佺的《游武夷》……
清代末期的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梁章钜,福建长乐人,乃闽籍著名藏书大家,晚年曾在武夷山讲学并撰《武夷游记》。2003 版《武夷山志》收入梁章钜的《归田园居》,其中《品茶》一文堪与苏轼的《叶嘉传》媲美,也是关于武夷岩茶的佳作:“余尝再游武夷,信宿天 游观中,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。静参谓茶名有四等,茶品亦有四等……至茶品之四等,一曰香,花香,小种之类皆有之。今之品茶者, 以此为无上妙谛矣。不知等而上之,则曰清,香而不清,犹凡品也。再等而上之,则曰甘,清而不甘,则苦茗也。再等而上之,则曰活, 甘而不活,亦不过好茶而已……”
真可谓是:梦笔生花写不尽,碧水丹山是武夷。